"本次沙龙圆桌的讨论形式脱胎于李枝蔚的“问题网络计划”。实用地说:该计划反对被动地接受灌输,“不明觉厉”或是“增加储备”都让人心里安慰,却不是认知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。我们相信每个思考的个体都可以做信息的主人,利用问题网络的模型,可以让学习者在接触全新领域时,快速理解关键概念,搭建出的知识框架。不实用地说:好奇心让人激动和快乐,而问题就是帮你按下好奇心的开关,享受思维的乐趣。
讨论形式:
Step1:在引导人提出中心问题后,参与者共同讨论,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关心的具体的问题。
Step2:引导人把问题归类,按照一定逻辑决定接下来的讨论议程(通常讨论3个以内的子问题)。
Step3:在每个子问题下,参与者提出自己的猜想以及验证方法。
Step4:当想法通过讨论成熟以后,引导人会提供相关的学术研究证据作为参考和对比。
话题:“爱”在大脑中是什么?
“爱”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,甚至在许多讨论“爱”的专著中,定义也极为模糊(“love is the great intangible"" -- A Natural History of Love)。是不是使用神经科学的工具,反而能帮我们认清爱的生理本质?比如最近的一个戏剧“The Neurology of the Soul”中,男主角用脑成像和他的神经科学理论,发现了妻子移情别恋的证据,这种操作在科学上真的可行吗?限制科幻成为现实的,是脑成像工具,还是神经科学理论,或者还有其它的根本科学逻辑需要厘清?类似“神经科学家找到负责‘爱’的脑区”这种新闻,究竟有何可疑之处?
更多关于问题网络计划,请参考2017年的小总结。
参与方式:
沙龙圆桌不收取门票。名额有限,我们会根据收到的报名信息筛选参与者,发出正式邀请。 请在3月20号周三晚11点之前填写 报名表, 我们会于次日给所有报名者发邮件告知筛选结果。
关于【沙龙圆桌】
纽约文化沙龙诞生于我家的客厅。那时十几个常客围坐沙发,撸猫品茶聊天,是我理想中“沙龙”的样子。随着沙龙发展壮大,每期活动越来越像讲座,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,听众与主讲人的讨论与碰撞愈发困难;我常怀念过去的时光。
于是,我们发起了【沙龙圆桌】项目。具体说,在上百人的公众讲座之外,我们也希望有一些小规模的讨论和聊天,回归到名副其实的“沙龙”。为了限制活动规模,便于讨论,“沙龙圆桌”发出邀请时,会在报名表中提几个问题。我们将根据报名者的背景和答问契合度,选取一部分朋友发出邀请。我们希望在选择时兼顾契合度与差异性,让圆桌讨论高效、精彩。这里没有“听众”,每个人都是沙龙的讨论伙伴。
非常感谢沙龙的长期赞助伙伴、王珺律师事务所提供场地!
——赵智沉
主讲人: 李枝蔚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,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在读,研究计算认知科学,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好奇心的生理基础与算法,业余项目包括建立不同学科的问题网络体系。在本科毕业后的间隔年曾主持近30场各种横跨各学科话题的问题网络线下沙龙。
官网提供讲义、录音、视频、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:https://nyshalong.com/archive/151
转载、引用活动讲义、录音与视频等内容,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,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:纽约文化沙龙(www.nyshalong.com)。"